无偿献血成为个人信用加分项,你支持吗?
发布日期:2019-11-27 浏览次数:2879
近日,国家卫健委等11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其中提到“各地应探索将无偿献血纳入社会征信系统”。对此,有人反对,觉得“会造成逆反心理”;有人担心,不献血就“没诚信”;有人表示赞同。国家卫健委回应称:无偿献血是自愿行为,是个人信用的加分项;出台此政策是鼓励而非惩戒。
各方登场,征信机制有点忙
征信系统,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成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信用报告已成为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行为的“经济身份证”。随着时间推移,纳入征信系统的东西越来越多。
国家卫健委会同多部门近日公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无偿献血工作健康发展的通知》,各地应探索将无偿献血纳入社会征信系统,建立个人、单位、社会有效衔接的无偿献血激励机制,对献血者使用公共设施等提供优惠待遇。
此外,还有很多行为被纳入征信,比如,西安规定将违反规定拒不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个人不良行为信息纳入个人征信系统;深圳规定,在地铁一年内三次逃票行为将会纳入征信系统。
其中,无偿献血被纳入征信引发争议。“那就不叫无偿献血了吧” “无偿献血和信用有啥关系?”
反对者认为:既然是无偿献血,意思就是不求任何回报,只想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给予需要救助的人温暖和希望,而这也是无偿献血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时至今日,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需要通过别人的血液求得一线生存希望的病人,同样也有一群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志愿者。这种温暖的行为从古至今一直在社会上传递着,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结构如何复杂,都不曾改变它的纯粹与美好。
因此,当无偿献血被赋予另一层含义的时候,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对此,国家卫健委回应:无偿献血是自愿行为,是个人信用的加分项,出台此政策是鼓励而非惩戒。小编认为,既然是无偿,那应该就是不求回报,不求回报的奉献是一种纯粹的付出,不添加任何附加条件。
再来说说个人信用,所谓的个人信用指的是基于信任、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提供给自然人(及其家庭)的信用,使得接受信用的个人不用付现就可以获得商品或服务,它不仅包括用作个人或家庭消费用途的信用交易也包括用作个人投资、创业以及生产经营的信用。个人信用制度则是关于个人信用交易的规则体系。
个人信用往往象征着金钱
因此,当无偿献血这种纯粹又伟大的奉献精神和信用关联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就会让无偿献血变了味。想要做默默做好事的人可能会因此产生“反感心理”,不再愿意去献血,那些为了达到信用加分目的的人反而会将这种事作为一种交易:我需要提升信用分数去做某事,然后我要去献血。
这样一来。无偿献血倒笼罩上一层浓重的“商业利益”。如果真要这样的话,那么,它不应该叫做无偿献血,而是“有偿交易”。那么,献血者就会认为这只是一种纯粹的交易,被救助者也不会心存感激和尊重:你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才帮助我的,我为什么要感谢你?
无偿献血的意义在于“无偿”二字
郭燕红的说道:无偿献血纳入个人征信系统,事实上是弘扬和褒扬这一行为,是个人信用的加分项目,是要让更多的无偿献血者的善举得到更广范围的支持和肯定,让他们的奉献精神得到更多的赞誉。不献血会不会影响呢?会不会惩戒呢?当然不会。它不会影响个人的信用,更不会带来惩戒的措施。
这世界上有太多想法是出于好意,但最终却事与愿违,形成负面影响。
反对者认为:无偿献血是一种值得褒奖和赞誉的行为,但是支持鼓励这种精神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无偿献血者在自己或者家人遇到某种困境时会得到优先获得绿色通道、给无偿献血者颁发证书等,而不是与个人信用挂钩。
在这个物欲充斥的时代,个人信用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品德,当一个信用很低的人通过无偿献血获得高信用后,个人信用是高还是低又能说明什么?它的意义又在哪?
因为当你看到一个人信用分数很高的时候,你可能不会真的相信他是一个有诚信,值得相信的人。当你看到一个人信用分数低的时候,你可能会想他为什么不去献血呢?
这不是一项公平的政策:
再来看看网友怎么说:如果普通没有扣分的人,信用本来是满分,大家都一样,是不是就没法加分了?如果还能往上加分,那么,会不会打破信用满分,以后银行贷款等数额都不一样?如果针对信用扣了分的老赖,那就更有问题了
不支持,首先得明白什么是信用?信用是遵守承诺,做该自己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我承认无偿献血精神值得肯定,但这个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就挨不着边了吧!鼓励可以用其他方式!不要滥用!
不支持啊,不是无偿献血吗?这样搞献血真的还是无偿吗?有偿了啊,可以获得信誉度了啊,那社会诚信不高的人是不是可以靠献血献出比有诚信的人还高的信誉度?这和卖血本质有不同吗?而且有的人本身就不适合献血啊,这也不公平啊。
毛寿龙表示,纳入征信的项目太多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隐私情况,在使用上造成一定困扰。什么样的失信行为将纳入信用记录,这些都要有明确的法定依据,要依法依规,合理适度。